
1924年7月考入广西省立第五中学读书,任东(兰)凤(山)留邕学生联合会百色分会会长。1926年“东兰惨案”发生后,他积极发动各界群众声援东兰农民运动; 11月奉命离校回风山县任农运特派员。1927年2月在盘阳领导农民起义,任凤(山)色(百色)农军总队队长。1928年7月,到湘赣红军部队学习,半年后返回右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1月任中共凤山县委书记和凤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9月,任中共右江特委委员。
红七军主力北上后,黄松坚奉命与韦拔群组建二十一师,任副师长、师党委常委兼六十一团政治指导员,坚持右江根据地斗争。1931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右江苏维埃政府改为右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十一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黄松坚任右江特委常委、独立师副师长、师党委常委、六十一团政治指导员。1931年2至8月,国民党桂系军阀连续两次大规模“围剿”东凤革命根据地,黄松坚与韦拔群率领独立师与敌周旋,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2年4月,黄松坚同独立师参谋长黄大权等人带领一批干部到右江下游与六十二团团长滕国栋、指导员黄书祥会合,建立右江下游革命根据地,组建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黄松坚任书记。8月,桂系军队对东凤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大“围剿”,黄松坚率领右江下游军民开展游击战,拖住了敌一部分兵力,减轻了东凤根据地的压力。冬天,韦拔群、陈洪涛相继牺牲,黄松坚便肩负领导整个右江地区和滇黔桂边区革命斗争的重任。
1933年6月,黄松坚到上海向中央执行局汇报工作,9月回到右江地区,传达中央关于纠正立三路线错误的指示和中央同意开辟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
1934年7月,黄松坚率10余名干部前往滇黔桂边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0月,领导边区军民举行武装起义,队伍发展到800多人。11月在云南省富州县九弄多立寨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黄松坚任书记,并兼任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第三联队政委。同月,国民党滇军广富守备大队前来进攻九弄根据地,黄松坚指挥劳农游击队在恒村一带阻击敌军,歼敌200多人,而游击队无一伤亡。12月,黄松坚得知中央红军长征到贵州黎平的消息,就将游击队、赤卫队拉出七村九弄开展活动,策应红军长征。并在皈朝地区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劳农会、青年会、赤卫队等革命组织,游击队扩充到1200多人。
1935年5月,黄松坚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10月被敌逮捕人狱。1937年出狱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1月后历任广东省委组织部总干事兼省委粤北巡视员、北江特委书记、广东区党委书记、粤北特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区党委副书记兼农委书记、赣湘边区党委副书记、边区军委副书记兼军委副主席、“边纵”副司令、“边纵”北江指挥部司令兼政委、北江行政委员会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分局组织部副部长、分局纪检副书记、中南局监察委员会委员、广西省政府委员、省民政厅厅长,土改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广西政协副主席、区党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6年11月在南宁病逝,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