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原名世元,后名德元,化名秋阳,字子长。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安定创办民团任团总,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担任十二连长。他利用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联络地方知名人士,领导召开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研究制定了改造社会的《决议案》和《农民协会章程》,惩办了土豪劣绅和放高利贷者,禁止军队拉差扰民,限制官府乱收税、乱摊派,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群众称他为“谢青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谢子长和唐澍、李向九等共产党人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于10月组织了清涧起义,起义部队转战延川、延长、宜川、韩城等地,12月在韩城西庄进行了改编,树起“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经宜川、延长、延川、子长等地与国民党“围剿”军激战,到吴旗三道川,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其政治影响极其深远。
1928年5月,谢子长和刘志丹、唐澍等共同参与领导了著名的渭华暴动,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谢子长兼任革命军第三大队队长。暴动失败后,他回到陕北参加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工作会议。之后,奔走西北、华北各地,在国民党部队搞兵运工作,为党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
“九一八”事变后,谢子长奉命奔赴南梁地区,与刘志丹和晋西游击队的负责人闫红彦、吴岱峰、杨重远等组建了西北人民革命武装——抗日反帝同盟军并担任总指挥。次年,同盟军改编为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仍担任总指挥,他率部转战陕甘交界的旬邑、耀县、宜君、志丹等地,多次取得战斗胜利,部队名声大震。此时,执行“左”倾路线的陕西省委领导人指令游击队进军关中平原,继而攻打西安。谢子长等认为进军关中平原攻打西安敌我力量悬殊,难以取得胜利,没有执行指示,因而被撤销总指挥的职务,被迫离开部队,到上海中央局受训。谢子长离开部队不久,“左”倾领导人将游击队改编为红26军,开赴关中平原去攻打西安,结果彻底失败,“左”倾领导人被俘叛变。1933年,谢子长受上海中英局派遣到中共北方局工作,北方局随即让他到察哈尔抗日同盟工作,同盟军失败后,同年12月,北方局任命他为西北军事特派员,回陕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谢子长回到家张安定,首先恢复组建了陕北红一支队和清涧、绥德的红二、五支队,并将各支队改编统一领导,担任总指挥。他率一、二、五支队到南梁与刘志丹部会师。其间,在闫家洼召开了陕北特委和陕甘地区特委党政军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了两地党政军联合作战的战略方针。1934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向陕北苏区发起了第一次“围剿”,谢子长率陕北红军一、二、五支队和226军主力回陕北,经安定景武塌、绥德张家圪台、清涧河口、安定和董家市等几次战斗,歼敌3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谢子长在河口战斗中不幸负伤。但他身负重伤仍坚持工作不离岗,组建了红一团和红27军,提议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安定周家硷召开了联席会议,统一了陕北和陕甘两块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会议选举谢子长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5年,因伤势恶化,谢子长于2月25日逝世,时年38岁。为了防止敌人乘危袭击,党组织决定将谢子长的遗体秘密埋葬在安定县李家岔镇阳道峁山凹。为了纪念谢子长烈士,1935年5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改安定县为子长县。
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在谢子长的出生地枣树坪修建陵墓,将他的遗体从阳道峁移葬在枣树坪。毛泽东两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撰写了《谢子长生平事略》碑文,碑安放在墓堂院左侧。
1946年,中共西北中央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子长县城瓦窑堡齐家湾坪修建子长陵,将谢子长灵柩从枣树坪移葬在陵园,特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和追悼会。毛泽东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西北中央局敬献的挽联:“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党政军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刘伯承、贺龙、彭真等也题了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