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库
  • 切换城市
  • 首页 > 革命史 >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革命史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革命史

    重要历史事件

     1、名称:红军东征在临县  时间:1936年04月05日。

    2、名称: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在临县组建  时间: 1938年初

    3、名称:中共晋西区党委在临县成立  时间:1940年02月07日

    4、名称:临县划为临县和临南县两个县  时间:1940年10月

    5、名称:八路军一二0师在临县  时间:1940年01-04月

    6、名称:榆林沟狙击战  时间:1940年05月下旬

    7、名称:拔除汉高山据点  时间:1942年春

    8、名称:务梁山伏击战  时间:1943年07月

    9、名称:显神庙伏击战  时间:1944年06月09日

    10、名称:架虎沟白刃战  时间:1944年05月下旬

    11、名称:光复三交  时间:1944年夏

    12、名称、解放临县城战役1940年01月13日

    13、名称:周恩来到临县指导后委工作  时间:1947年03月底

    14、名称:中央后委在临县  时间:1947年03月—1948年03月

    15、名称:中共中央西北局移驻临县  时间:1947年08月—1947年10月

    16、名称:西北局在临县沙垣村召开了财经会议  时间:1947年09月下旬,

    17、名称:续范亭在临县逝世  时间:1947年09月12日

    18、名称:中央土改工作团在临县郝家坡村搞土改试点  时间:1947年

    19、名称:毛泽东、周恩来等路居临县  时间:1948年03月23日—26日

    革命烈士数量:1719人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临县是革命老区,1926年建立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成立中共临县县委,1940年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在革命战争年代,临县人民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支援粮草:革命战争年代,临县缴纳公粮6175万公斤,占了整个晋绥边区缴纳公粮总数的三分之一,被誉为晋绥边区的“乌克兰”。

    织布做军鞋: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至1945年,生产标准布28.5万疋,多数提供给人民军队。1941年至1945年,临县妇女做军鞋40万双;1946年——1949年,做军鞋63.54万双,被誉为晋绥边区支前模范县。

    支援现金:从1937年开始,临县几个大镇的商会,动员商行支援一二〇师白洋(银元)万余元。1940年以张平化为首的临县动委会,动员全县人民,在出人(兵源)、出粮、出物、出钱的四大号召下,临县人民援出西北农民币1257万元,白洋(银元)500余万元,金条8.5万条,元宝(十不足)10万余锭(10两锭),支援抗日政府和军队。

    军火供应:战争年代的晋绥边区兵工厂、修械所,造枪支、地雷、手榴弹的生铁、煤炭、木料等原料、物资,大部分都由临县供给。临县军火合作社共制造地雷1.5万颗,手榴弹2万枚。临南民兵军火工厂从1944年到1946年,日产地雷十几颗,手榴弹20余枚。解放战争从陕北迁来的西北兵工五个厂驻扎在临县,人、财、物都由临县供给。

    民工支前:解放战争时期,临县占农村男劳力半数以上的民工外出支前,在炮火硝烟中挖战壕,送弹药,抬伤员,运军粮,直接服务于战争。1947年陜北解放大军云集,粮秣被服不足。临县出动民工4000多人,给陜西运送粮食5410多石,被褥近万套,有力地支持了保卫延安的战争。1949年太原战役中,临县投入军勤工30多万个。运粮民工赶在汾阳——太原之间,日以继夜,奔驰一个多月,运送军粮3500多石。

    参军参战:全县先后有2万余名青年参军,1800余人血洒疆场,有4200多名青壮年参加民兵组织,站岗放哨埋地雷,空室清野斗鬼子。1946年秋到1947年夏,临县有近3000民兵和6000多名自卫队员分14批随军参战。

    干部南下:为支持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临县先后有1200余名干部服从组织的调遣,抛家别舍,离乡背井,义无反顾,走向新解放区的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临县籍正县(团)以上干部570余人,仅四川省就有正县(团)以上干部174人。

    革命简史

     1926年春,共产党员李伯生、王森在碛口镇发展陈九如、薛学华、王思明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07月,在碛口镇西头村建立了临县第一个党组织,即中共临县碛口党支部,陈九如担任支部书记。与此同时,共产党员贺三多在汾阳河汾中学毕业后,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回到临县,9月,建立了中共临县曲峪党支部,贺三多任支部书记。1927年秋,在曲峪镇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临县县委,党内代号为“林森”,县委书记贺三多。从此,拉开了临县人民革命斗争的序幕。在县委的组织领导下,党员在农民中进行宣传发动,抵制不合理捐税,揭露坏村长的贪污事实,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发动群众推到发动村长、区长。同时,先后建立了动委会、妇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工救会等革命群众组织。1938年初,中共晋西北省委为了加强联系、方山两县工作的领导,在临县成立了临县中心县委,1939年春,中心县委改为中共临县地委。晋西事变后,中离地委和临县地委合并为晋西四地委,下属临县、方山、岚县3个县委。1939年夏,中共临县县委在薛家坪村秘密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委领导机构,景明远任县委书记。到1940年,全县6大区均成立中共区委。1940年01月14日,临县解放,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抗日民主政府。同年,贺龙率领的八路军一二〇师进驻临县。1940年10月,临县一分为二,划分为临县、临南县,新建临南县委、临南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2年11月,三地委(静乐)与四地委合并。1942年,全县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地租照原租额减收25%,叫“二五减租”。随后,开始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组织,到1944年06月,临南县所辖的5个区,有263个自然村组织起互助组1013个;临县所辖的5个区组织起互助组1379个。互助组的建立,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946年01月,临县、临南县合并为临县,新组成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是县委书记樊不屈、县长杨万选。1946年03月,临县召开了首届县议会。

    1947年03月,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转移临县,4月11日中央后委在临县成立,后委包括中央办公厅、中央机要处、秘书处、军委作战部、军委总卫生部、情报部、交际处等单位。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等单位也相继转移到临县。同时,康生率中央土改工作团来临县搞土改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