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重要历史事件
革命史之一
名称:川口村革命旧址
重大历史事件:中共延安县委、县政府长期驻扎
土地革命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9月,中共延安县委和县政府驻扎在距延安城20华里的川口村,领导全县人民努力生产,发展经济,为巩固边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后,决定将原延安县和肤施县合并,组成了新的延安县委和县政府,驻地延安城东20华里处的川口村,先后属陕陕省委、陕甘宁边区党委、中共西北局领导。县委、县政府在此期间,组织和领导全县人民努力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为巩固边区、支援长期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县委书记贺炳章、县长刘秉温、王丕年等多次受到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党政和西北局的表彰奖励,毛主席也曾题词以资嘉奖。
革命史之二
名称:东二十里铺村革命旧址。
时间:1943年9月至1949年3月。
重要历史事件:中共延安县委、县政府长期驻扎
革命战争年代的主要贡献:1943年9月,中共延安县委和县政府,由川口村迁驻延安城东20华里的东二十里铺村。在此期间,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拥军优属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县委县政府又领导全县人民扩军支前,组织自卫军、游击队、担架队、踊跃支援前线,消灭敌人。先后动员400多名青年参军,组织了300多人的担架队,为解放大西北,建立人民共和国做了同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革命史之三
冯庄村革命旧址
重要历史事件 冯庄建团
革命战争年代的主要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为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团结社会各界爱国青年踊跃投身于抗战,我党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组扩建为抗日青年救国会。
抗战胜利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党决定重建共青团组织,更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6年春,中央青委既委派干部马义和吴光明两同志,到延安县丰富区(亦称北一区)的冯庄村着手开展重建团组织的试点工作。马义、吴光明两同志到该村后,广泛听取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团结广大进步青年,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于当年秋冬之交,建起了全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团支部。史称“冯庄建团”,在我国青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命史之四 左庄革命旧址
重要历史事件:组建西北野战兵团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1946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重点军事进攻,决定组建西北野战兵团,任命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任副政委,张文舟为参谋长,王政柱为副参谋长,徐立清为政治部主任,刘景范任后勤司令。当时,由于战事激烈,军情紧急,除任命了野战兵团司令部首长外,其余工作未做进一步细化处理。党中央、毛主席遂于3月19日撤离延安。
我军撤出延安后,以小部分兵力吸引敌军向安塞方向佯攻,主力则隐蔽集结于延安东北方向的青化砭、梁村、五羊川一带待命,寻机歼敌。3月20日,彭德怀司令员在梁村乡呼家湾村的左庄自然村,(现为宝塔区青化砭镇呼家湾行政村,左庄自然村),召开了西北野战兵团司令部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宣布兵团组成两个纵队。第一纵队,辖三五八旅、独立第一旅;第二纵队,辖三五九旅,独立第四旅;教导旅和新编第四旅由兵团司令部直属,明确了各纵队的领导配置和隶属关系,形成了灵活高效的作战指挥体系,为我军在西北战场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组织领导保证。
此后,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彭总的正确指挥下,我西北野战兵团,就取得了青化砭、蟠龙、羊马河三战三捷,给国民党胡宗南部以迎头痛击,为扭转陕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革命史之五 刘小沟革命旧址
重要历史事件:成立延安县革命委员会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1935年5月,在延安东北地区的牡丹川梁村乡刘小沟村,现为宝塔区青化砭镇的刘小沟行政村,在中共陕北特委及延安特支的领导下,重建了中央延安县委,并成立了延安县革命委员会,后改为延安县苏维埃政府。县委书记由李向海担任,组织部长田丰年,宣传部长辛家齐;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阎登高,副主席曹士本。
中共延安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重建成立后,组织和发动穷苦百姓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闹红”运动,斗地主,分田地,成立农民协会、赤卫军、掀起了延安东北川的革命高潮。后来,根据形势发展和斗争需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先后迁驻青化砭常屯村,冯庄乡的宋川等村办公。1937年2月迁驻川口乡。
革命史之六 劳模故里石家畔
重要历史事件: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杨步浩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杨步浩是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特等劳动英雄。其原籍在陕西榆林地区,后因家乡遭灾,又加上国民党地方军阀和地区老财的剥削压榨,无法生存而逃之到延安一带,以给地主富农当长工、打短工、租种土地为生。延安“闹红”时,也曾加入农民协会和红色赤卫队,曾被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领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重兵围困陕甘宁边区。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同时也要开荒种地,缴纳爱国公粮。
杨步浩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踊跃,全力开荒种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组织带动本村本乡的农民,组成变工队、互助组,每年都超额缴纳爱国公粮。当他得知毛主席也要缴纳公粮时,就替毛主席代耕代缴公粮。1942年,因杨步浩在大生产运动中成绩突出,贡献巨大,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毛主席曾多次接见杨步浩,并对他予以题词表彰。建国后,杨步浩曾多次进京看望毛主席。毛主席不管多忙,都要亲自接见,与杨步浩吃饭拉家常,互赠礼品,是全国少有获此殊荣的人。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后,杨步浩作为中共中央的特邀代表,参加了在京举行的追悼会。
1977年7月7日,延安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杨步浩在延安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家中不幸遇难。
革命史之七 龙儿寺革命旧址
重要历史事件:成立肤甘县革命委员会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1935年6月,在中共陕甘边特委的领导下,在旧肤施县(延安县旧称)与甘泉县交界处的龙儿寺村,现宝塔区柳林镇的龙寺村,成立了中共肤甘县委员会及肤甘县革命委员会,县委书记任文明、秘书张和堂。县委下设组织部,部长王尚义;宣传部部长李树彪;肃反委员会,主任马成福;同时亦成立了肤甘县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主席刘秉温,秘书由任文明兼任。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粮食、劳动、财政、教育、国民经济等六个委员会。1935年9月,根据革命斗争形势需要,中共陕甘边特委决定撤销中共肤甘县委和肤甘县革命委员会,分别成立中共甘洛县委和肤施县委,以及两个县的苏维埃政府。原肤甘县之所辖区域,亦由甘洛县和肤施县分而辖之。
肤甘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虽然存续时间较短,但在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成立农民协会和赤卫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颇有建树,为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连接融合,迎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发挥了重大作用。
革命史之八 碳窑沟革命旧址
重要历史事件:建立中共红泉县委及县革命委员会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1935年春,受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习仲勋委派,马文瑞赴延安南川和宜川县云岩一带活动,组建了陕甘边东区党委和东区革命委员会。马文瑞任中共陕甘边东区党委书记兼东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在中共东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组建农民协会,反抗地主剥削压迫、抗粮抗税,建立红色赤卫队等革命活动,迅速掀起了斗地主,分田地的革命高潮。
为了更好地组织领导农民的革命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共陕甘边东区党委于1935年7月,在现宝塔区麻洞川乡碳窑沟村(旧属甘泉县辖),成立了中共红泉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县委书记先后由苏保全、黄广生、白玉清等担任,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肃反委员会等机构,县革命委员会于1936年初改称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由刘大财、姚海亮、李万高等担任,下设土地部、教育部、粮食部、财政部、内务部、军事部、经济部、保卫局等工作机构。红泉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斗争需要,先后迁驻太福河、临镇及马四川沟等地,1937年3月,中共陕北省委决定撤销红泉县,与宜川县合并,组成了新的红宜县。
中共红泉县委和县苏维埃政权,虽然存续时间不到两年,但她在扩大和巩固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策应红军东征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革命史之九
中共党组织创建和政权建设
1925年春,陕西省立(延安)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延安四中)在延安城内考院(今抗大旧址)成立,同年秋,成立了延安四中团小组,不久,扩大为团支部,王超北任团支部书记。从此,延安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主要活动以团组织名义出面的,活动是公开的。延安团组织主要以延安四中为阵地,创办了书报流通处、读书会。组织进步青年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向导》、《共进》、《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上级党团组织的指示,延安四中党团组织开始分工工作。于1926年7月成立了中共延安特别支部,特别支部书记由呼延震东担任,组织委员易厚庵,宣传委员陈瑜廷;共青团特别支部书记由焦维炽担任。当时的中共延安特别支部下辖延安四中,狼神山(今罗子山)、延长、湫峪沟、宜川、甘泉6个党支部,中共党员发展到30多人。
1927年3月14日,上级决定将中共延安特别支部改为中共延安地委,同年4月1日,中共延安地委在延安四中成立,田伯荫(时任延安四中校长)任书记,隶属陕甘区委领导。延安地委直辖延安城内四中、师范、驻军(八十六师)党支部3个,下辖:延长、湫峪沟、宜川、甘泉、安定、延川、北蟠龙7个特别支部,这时的中共党员发展到110人,其中延安四中的党员近60人。
1927年7月初,中共陕西省委成立。中共延安地委改为中共肤施县委,田伯荫任书记,有党员120多名。8月,国民党开始在延安进行“清党”,党团组织暂停活动,革命处于低潮。1928年4月,中共肤施县委改为中共延安县委,书记田伯荫,不久,田伯荫因病离开延安。同年9月,上级党组织派李馥华来延安,恢复延安党团组织工作。同年12月,延安党团区委在四中秘密成立,书记由李馥华担任,隶属陕北特委领导。
1929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延安党团组织遭到破坏。同年12月底,延安党团区委秘密恢复,并改为延安党团县委,书记由李馥华担任。
1935年5月8日,中共延安县委在梁村刘孝沟(今刘小沟)温秀均宅院成立,书记由李象海担任;同时,延安县革命委员会在刘孝沟(今刘小沟)靳尚兴宅院成立,革命委员会主席由闫登高担任,同年7月18日,在青化砭石绵羊沟宣布将延安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延安县苏维埃政府。
1937年2月28日,延安县与城内的肤施县合并,在川口村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权延安县苏维埃政府,县委书记贺秉章,县长刘秉温。从此,在党中央领导下,延安县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光辉时期,1947年3月19日,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城,县委县政府随游击队转移,坚持对敌斗争。1948年4月,延安光复,延安县委、县政府从东二十里铺进驻延安南关办公。
革命史之十
重要事件:老虎沟建立红军游击队
重大历史意义:延安建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游击队
1、创建肤施(延安)游击队
1934年8月,在陕甘红军第八支队负责人冯长斗、杨庚武的倡导帮助下,肤施(延安)游击队在延安南川松树岭(今松树林)老虎沟候振国家宅院酒坊窑成立。游击队长邵风麟。下设两个游击小组,分别由杨风良(梁)、钟义军担任组长,队员有徐炳林、孟清成、刘世秀、梁聚贤、梁聚财、刘清元、候振国、程老四、牛金钟、梁玉彪、石怀林、王孝义等19人。从此,延安有了第一支革命武装,后来该游击队被补充编入陕甘边东区第六支队,参加了著名的延安围城战斗,战功卓著。
2、陕甘边东区联席会议
1935年12月2日,中央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从富县东村一带起程,于12月3日到达陕甘边东区临真镇(临镇镇)一带休整,准备参加东乡的战役。随后,彭德怀率十五军团进驻宜川云岩一带休整。当时陕甘边东区党委书记是马文瑞,他还兼任陕甘边东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为了迎接这些部队,帮助部队解决过冬棉衣棉鞋问题。马文瑞紧急召集了东区各县(区)领导参加的劳军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红泉县、赤川县、延长县、肤甘县、延安县、延川等县区主要领导。会议议题是动员各县区为驻扎在临真镇一带和驻扎在宜川云岩一带的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解决过冬棉衣棉鞋及吃粮问题,通过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消除了地方因错误肃反造成对南方红军的误解,随后各县领导在当地给群众做了大量艰难细致的思想工作,完成了为中央红军解决过衣食供给任务。
革命历史之十一
重大历史事件:太福河会议重大历史意义
陕甘边东区党员培训会:
1935年12月26日,为了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进一步搞好拥军工作,东区党委决定在延安南川官庄太福河村召开东区党员培训会,参加会议的有延安县、红泉县、赤川县、延长县、肤甘县、延川县等县区领导和部分党员代表,共121人参加。党中央还委派李富春、贾拓夫等同志冒着大雪专程来指导了会议。
会议由红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大财主持,马文瑞讲话,李富春作了重要指示。会议传达了瓦窑堡会议精神,动员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实际行动中去,并抓好党组织建设和青年团组织建设,帮助红军解决过冬军需供给,要求与会者把会议精神传达好,落实好。
革命历史之十二
重大历史事件:金盆湾革命旧址
重要历史事件:大生产运动的前沿指挥部
三五九旅旅部驻地金盆湾
金盆湾村位于麻洞川乡政府以西6公里处,相传以地形得三岔村名,后因该村建庙宇改名庙湾村,后来因占乱庙宇被烧毁,百姓从庙宇废墟中挖出金盆,改叫金盆湾村,此村古远历史厚重,是南川古村落之一,在秦代是真川县所在地。金盆湾革命历史也非常厚重,在抗日战争艰苦年代,是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驻地,王震将军一直在这里居住,该部队的重要决策和活动也集中在金盆湾。在大生产运动中,这一带都统称为南泥湾。
说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就涉及到“王胡子”,“王胡子”是毛泽东主席对王震将军的称呼。说到这个称呼,自然把人们拉回到抗日战争纷飞的年代。那是1941年3月12日,王震旅长率三五九旅进驻延安南川,开展以金盆湾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当时的金盆湾村梢林大,人口少,窑洞少,面临的困难很多,村子的党员群众克服种种困难,首先帮助部队解决吃住问题。驻军根据毛泽东主席号召,自已动手,丰衣足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荒种地打(挖)窑洞,饲养家禽,一年下来,就解决了吃住困难问题,到了1943年,大生产运动成果累累,特别是南泥湾变化更大,成为公认的陕北好江南,这与金盆湾村村民对驻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期间,金盆湾村近10名青年入伍参军。1943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领导先后到南泥湾、金盆湾视察,并看望了当地群众,表扬王震将军“有创造精神”。
1947年3月16日,延安保卫战二道防线战斗在金盆湾卧牛山村打响,在当地民兵,游击队的支援下,取得了阻击战胜利,迟滞了国民党军胡军南部攻击进度,为延安中央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安全有序转移,群众疏散,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今天,三五九旅旅部旧址、王震将军旧居、金盆湾卧牛山战斗等遗址,已成为当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引来不少游客参观。
革命烈士数量:不详人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革命简史